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近20万人,增量较2023年增长了55.4%,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
深圳是一座与人才双向奔赴的城市。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活力、优越的政策支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丰富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尽管面临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的挑战,但通过政府的多项扶持政策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圳依然能够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安居乐业环境。
据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财政支出近七成,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为了让深圳人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更有保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新的一年,深圳将进一步统筹资金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希望每一位在此挥洒青春的追梦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诚意。
加大住房保障
帮助人才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以其发达的科技水平、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
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数据,2024年末,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798.95万人,同比增加19.94万人,增长1.12%,深圳已连续2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领跑全省人口增长。
深圳这座热情友好、平等包容的移民城市,正在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slogan,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工作、生活、定居。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加入,也使得住房保障成了改善人民生活的焦点。
面对新市民、青年群体的住房焦虑,深圳决心建立满足刚性和改善型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根据报告显示,2025年深圳将推行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供应分配5万套(间),并推出应届毕业生“免费住15天”政策,以解决来深务工青年的燃眉之急。
“研究显示,近30%青年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15-20公里圈层处,面向青年的保障性住房位于通勤边界(25-40公里)内为宜。”深圳市政协委员张敏说。
她建议,请市住房建设局牵头,各区政府配合,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通过盘活各类社会存量用房,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等多渠道建设筹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应。
当春风隧道贯通东西,西丽高铁枢纽、机场东枢纽重塑时空,城市基建与住房保障的“双驱驱动”,让“深爱人才”不再是一句口号,让深圳逐步成为“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城市”。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当前,深圳正在加快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需要持续筑巢引凤。X9高校院所联盟打破校际藩篱,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高等教育方面,民盟深圳市委会建议,加强“教育—科研—产业”联动,培育“高智量”人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破题”科研项目组织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深圳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一体化机制建设,在深圳设立联合培养和双学位试点,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合作。
近年来,深圳在基础教育领域也投入巨大,且成效显著,2024年就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据报告显示,今年深圳将全面完成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扩大优质高中学位供给。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160所新改扩建学校的实现,标志着深圳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的质变。
基础教育方面,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推广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完善中小学体育设施开放机制、完善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执行义务教育学校减负等主题展开了讨论,涉及孩子的学习、心理、成长环境等方面,让孩子在学校学得放心,让家长安心。
“《周礼》提到‘慈幼’,孔子主张‘人不独子其子,使幼有所长’,汉代董仲舒提倡‘养长老,存幼孤’。”在2月24日的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委员通道”上,潘争艳表示,我国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儿童保护理念已非常先进。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应通过完善政府监护制度,建立儿童保护的三级预防体系,守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增强医疗保障
满足市民多方面的健康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15个重大项目也将在今年建成,使三甲医院矩阵扩展至33家。9000张新增床位的背后,是深圳“15分钟医疗圈”从蓝图变为实景的坚实脚步。
全市“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均投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等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仅仅有市区两级的“三名工程”的引进、新建多个大型或超级型医院以及现有医院的改扩建、二期三期的建设,希望能够满足市民多方面的健康需求。
深圳市政协委员高海斌建议,成立一个具体管理部门或研究中心,统筹管理全市医院及学科的发展和布局;强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同层次为市民健康提供保障,强化市属医院的牵头效应,形成区域中心、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康中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支付方式,拟定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确保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政府应该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形成不同的财政投入力度,”高海斌说,“如市属高水平医院侧重医学教育、临床研究、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等,基层医院侧重报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卫建设等等。”
2025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无疑是人工智能。深圳市政协委员蔡翘梧建议将AI技术应用于医疗,制定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的规范和标准,为医疗大数据应用和“AI+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奠定基础;建立全市范围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让医疗大数据服务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继续推进深圳生态建设
让深圳人的业余生活越发丰富多彩
从大鹏湾畔到羊台山脚,深圳的1320座公园,织成了全球罕见的“公园城市”网络。“鹏城万里”户外步行道体系的建设,让市民在都市森林中重拾“慢生活”。
今年深圳将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新建改造提升罗山公园群等35个公园。与此同时,国际红树林中心也即将落地深圳。绿树成荫,沙白水清,飞鸥翔集,“钢铁丛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深刻地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湾区实践。
深圳市政协委员孙莉莉建议,与周边城市建立更广泛深入的生态保护合作机制,针对黑脸琵鹭、欧亚水獭、中华白海豚等重点保护物种开展联合生态监测,共享数据和信息,共同建立生态廊道,保护跨境迁徙物种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将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体系,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环保意识。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深圳将建成投用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湾文化广场、欢乐港湾欢乐剧场,建成开放全球最大室内冰雪世界,加快建设金沙湾国际乐园等项目,高水平打造福田中心区、后海-深圳湾等世界级商圈,让深圳人的业余生活越发丰富多彩。
这些特色文旅ip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辨识度,成为了展示深圳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从“深梦扬帆”计划的就业护航,到街道全覆盖的长者服务中心;从普惠托育10.7万个托位的民生温度,到即将建成的深圳国际美术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歌剧院,深圳用落到实处的民生投入证明,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跃升,更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触摸到发展的温度。
采写丨童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