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经营主体、民营经济主体等各类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成绩背后,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活跃的人气、蓬勃的朝气、兴旺的财气,是经营主体对广东投下的信心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全国两会上,广东代表委员纷纷为培厚发展环境肥沃土壤贡献“金点子”,他们表示,要广聚天下英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经济社会繁荣、活力动力充沛的新广东。
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广东改革开放的精神、创新创造的意识、苦干实干的品格深入骨髓、融入基因。
“知识产权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黄绍龙说,2024年,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55.04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七成,居全国首位。
黄绍龙建议,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一体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重点领域专利池和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在转化方面,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继续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深入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此外还要推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等。”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资深经理、工会主席金立奎建议,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企业攻关高频高速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加快产业链资源整合;积极运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等科技手段,建立产业政策“智能匹配”系统,设计“一企一策”解决方案,不断加深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千色花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建议,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针对企业“出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金融风险等问题增加支持,在全球化的贸易过程中给予更多指导,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共融。
加力引进留用高端科技人才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如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全国人大代表、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钟丽琴建议,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将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纳入企业培训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生产工程师、工会主席刘进建议,构建“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机制,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订单式”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一线技术同步更新。构建数字化人才发展生态,建立人才交流线上平台,互相分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分析工人技能短板,精准推送培训资源,同时促进企业与工人之间的高效对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在科技版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萨菲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依伟说,希望能对人才引进及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让国有资金投向更多科技型企业,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认为,应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明确对民营企业科技团队中领军人才和核心骨干不同层次人才的分类界定,设立对应的民营企业科技团队多层级人才体系,提升团队核心骨干人才的地位。他期待实现高端人才跨单位有序流动和互聘兼职,健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接续政策,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宾红霞 汪棹桴 陈理 戴雪晴 黄子欣 陈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