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筑巢引凤来——解码大鹏新区人才创新生态新范式
2025-03-10 08:34
来源: 深圳晚报

山海筑巢引凤来——解码大鹏新区人才创新生态新范式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0日讯( 深圳晚报记者 杨娇 朱冀)清晨的龙岐湾,海风捎带着潮汐的水汽掠过红树林,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的研究员陈小姐正踏着晨光步行穿过滨海绿道,这段每天一公里的上班路她不愿意用任何交通工具去快进,当鞋底轻叩过蜿蜒的木栈道时,目的地大鹏湾实验室的穹顶已在不远处若隐若现——那里,农业基因组学专家们正在改写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大鹏新区,这个曾被视作“深圳后花园”的生态半岛,如今正以“硬核科技+诗意栖居”的双重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们扎根。从沃森、马歇尔等诺奖得主团队的落户,到比亚迪半导体研发中心的产业升级,再到深圳海洋大学的破土动工,大鹏新区正踏步走在从“生态保护区”到“全球人才港”的进阶之路上。

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的5年时间里,新区累计支出人才发展资金3.5亿元,其中超过四分之三重点保障科研人才和企业人才,目前高层次人才中科技人才占比已突破9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3.9件,有效发明专利十年以上维持率41.13%,人才创新成果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政策破壁 让人才用能力站上C位

在深圳人才嘉年华的展位上,大鹏新区“鹏程计划”的展台前总是排着长队。一年前刚从英国归国的博士陈小姐,正在咨询“预审制”人才认定的细节。“不需要先入职工作,有初步就职意向就能申报,这打破了传统引才的时空壁垒。”她手中的《“鹏程计划”科技人才申报指引》显示,2024年通过该渠道引进的人才中,20%尚未正式入职便已获得政策支持。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大胆创新,源自大鹏对人才评价机制的深度重构。“我们不再让人才去‘够’标准,而是让标准去‘找’人才。”新区人才办负责人指着墙上的人才评价模型解释道,这套涵盖创新价值、产业贡献、团队带动的多维评价体系,已推动大量“非高学历人才”脱颖而出。除此之外,授予科研院所人才评价权、按领域分赛道竞选人才、柔性引才用才等做法,也不断推动着大鹏新区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相关做法受到全国多个地区的人才工作者关注和咨询。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处。走进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的人才公寓内,来自国外的海洋工程专家正在为开窗见海的客厅布置家具。在大鹏,人才住房首创“先住后审”模式,为新入职人才提供最长3个月的免租金“缓冲期”,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可以享受3年免租金住房和个性化制定居住方案,充分满足各类新引进人才生活工作需要。

产业筑基 创新载体托举“硬核”梦想

2025年2月27日,大鹏新区召开2025年度民营企业家暨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会上发布了《2025年企业服务十大举措》,包括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诉求办理数字化等。同时,会上还详细介绍了机制创新、阵地建设、精品活动和双招双引等今年人才服务工作重点。

在政策与生态的双重滋养下,大鹏新区通过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搭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链条。

生物家园作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的首个产业载体,以“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模式吸引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其连片化、定制化空间设计,让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楼”协同创新,双回路电源、蒸汽与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则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研发生产的“硬支撑”。

启动区另一侧的绿岛国际·壹中心,以29万平方米的复合体量,构建起“办公+商业+酒店+公寓”的产城融合生态圈。

而作为“十四五”重点项目,坝光产业孵化器以11万平方米空间聚焦生命健康与精准医疗,通过无污染厂房、研发用房及跨街连廊等设计,推动食品科技、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其“一站式”服务体系,成为初创企业从技术验证到市场拓展的加速器。

生态赋能 当科研遇见诗与远方

周五傍晚的西涌海滨浴场海滩,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研究员脱下白大褂,换上冲浪服,带着团队开发的海洋环境监测仪逐浪而行。这个被人才称为“最减压的团建”,恰是大鹏“山海创新圈”的缩影——人才绿道串联起实验室、人才公寓和文旅地标,让“玩着搞科研”成为新时尚。

在人才海岸书房,记者偶遇正在准备学术报告的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古建筑窗外,白鹭掠过红树林;书架之间,全球顶尖期刊与本土作家创作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相映成趣。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研究合作及成果发布会”上,发布旅游目的地系列研究首份成果——《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深圳市大鹏新区就位列其中。“这里满足了我对科研生活的所有想象。”团队负责人黄教授说,我们经常会来这种贴近大自然的“办公室”里发散一下“脑洞”,很多创意都是在这种放松的环境里萌发。

这种独特的气质,在“大鹏英才卡”服务体系中得到制度化呈现。持卡人不仅可享受子女入学、医疗绿通等“常规项”,还能解锁120平方米山景房、海景房免费住,景区场馆门票优惠等“隐藏款”服务。更令人才津津乐道的是“人才日”系列活动:稻田音乐会中,科研工作人员化身音乐人上演“月半小夜曲”;人才摄影展上,家庭、爱人、宠物等不同时刻的美好瞬间在稻田里定格……“这些柔软的设计,让大鹏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区的温度。”陈小姐评价道。

向海图强 构筑人才发展“新大陆”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大鹏的产才融合正打开新维度。2024年12月,深圳海洋大学(一期)东校区已封顶,过渡校区已投入使用,南科大海洋高等研究院进驻。深圳海洋大学(筹)、深圳海洋博物馆开始面向全球揽才,这里未来将打通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联动模式,构建海洋科技人才“育苗基地”。

不久前,深圳苇渡智能科技研发的Subnado水下推进器在大鹏半岛成功完成极端海况测试,这款可塞进背包的“水下机器人”,通过15秒定速巡航和6.5kg澎湃推力直抵深水区,让救援者从“拼命划水”转向“精准控场”,依托大鹏半岛应急产品测试基地的实战化场景支持,这款装备已成为行业瞩目的创新标杆。

在城区另一边,大鹏的科研团队正以颠覆性成果重塑产业格局。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闫建斌团队突破紫杉醇生物合成技术,通过异源合成巴卡亭Ⅲ分子,将抗癌药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为解决资源依赖与环境污染提供了中国方案,这项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天然药物合成领域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声音。

而在粮食安全领域,黄三文团队以“优薯计划”掀起马铃薯育种革命:通过绘制首个有害突变基因二维图谱,将育种周期从10~12年压缩至3~5年;培育的“优薯1号”二倍体种子,为全球马铃薯产业开辟了“用种子替代薯块”的新纪元。其研发的进化透镜技术,更让产量预测精准度达到新高度,这项从大鹏农田走出的技术,正在改写世界主粮作物的生产逻辑。

这些一项项的殊荣,恰是大鹏人才生态的生动写照——既深植传统又拥抱未来,既守护生态又敢闯新路。“我们要做的不是人才‘搬运工’,而是创新‘反应堆’。”新区组织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策磁场+载体培养”双轮驱动,新区正逐渐形成海洋人才“引进-培育-转化”的全链条闭环。

站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的定位上,大鹏的“人才棋局”愈发清晰:布局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等“国之重器”,生物谷、食品谷等产业转化高地,构建人才服务综合体,形成“山海连城、产才共融”的创新格局。随着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地铁32号线的建设,这个曾经的交通“末梢”,正在逐渐变身为湾区东部的“枢纽”。

“选择大鹏,就是选择了一种可能——让科研不再困在象牙塔,让生活不止眼前的实验数据。”正如陈小姐初次见到大鹏时所说,当清晨的咖啡香飘过办公室的窗口,当傍晚的冲浪板掠过天文台的倒影,这座年轻的新区正在书写属于深圳科技人的浪漫故事:面朝大海,万物生长。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