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9日讯(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徐兴东 宁若鸿 李舒瑜 香港商报记者 谢嘉敏 杨 琪)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5日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九年提及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更强调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携手港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当先锋?如何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好、建设强?深圳特区报联合香港商报,邀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共话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
城市间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袁玉宇是一名来自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他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特别是注重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以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产业是否强大、企业是否强大。更高效地推动创新,更高效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相融合。”袁玉宇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合作攻克产业转化问题,既能让技术产品更接近市场和产业需求,也能更好地从成果转化层面去推动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强,不同城市之间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袁玉宇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很多香港的创新创业团队会参与进来交流,广州、深圳等城市与香港可以在应用场景、源头技术、海外联动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广州有很好的临床资源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深圳企业创新活力和产业人才资源丰富,创新的效率、活力都很高,香港不仅有国际化优势,还有很多高校的资源。不同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推动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引领产生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高文:
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产业比较活跃的地方,就是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两地互促并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接受采访时说。
高文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深圳在硬件方面较强,做终端以及相关硬件可能是配套最好、效率最高的地方,香港在软件和营商环境方面有优势,广州和深圳在软件方面合作的互补之处也相当多,“广、深、港三地要多多开展合作。”
“深圳人工智能发展很活跃,应该说是全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比较活跃的几个热点城市之一。”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高文说,深圳创新创业的土壤较好,对年轻人、对创业者环境友好,产业的配套与供应链都较为完善。再加上深圳对于创新创业有很多相关配套措施,包括住房、办公室、启动资源等都有一些政策,利用好这些优势,深圳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都会比较顺畅。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杨德斌:
大湾区协同创新要瞄准3.0版本继续提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香港会长杨德斌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已经进阶到2.0版本,未来,还要瞄准3.0版本继续提升,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大湾区集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5年居第二位,发明专利公开量年均增长位列全球四大湾区首位,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杨德斌认为,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链,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当前的国产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给各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带来可能。
“深圳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近年来不断涌现‘小巨人’‘独角兽’。” 杨德斌点赞了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他认为,深圳以高科技研发能力著称,香港则拥有全球化资源和法律体系,两地要在科创领域更紧密协同,携手打造全球最强的科技创新引擎。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
让更多葡语系国家人才通过澳门走进大湾区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非常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机遇。
何敬麟认为,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人文相亲,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三地间合作紧密,也早已融为一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澳门应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协同合作,服务国家所需。
在科创发展方面,澳门的高校与大湾区、甚至内地范围内的高校在科技领域交流频繁。何敬麟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澳门特区政府加大投入,促进澳门的科创成果落地,助力澳门承接大湾区内的技术转移工作。
“澳门的发展需要本地人的参与,也需要引进更多外来人才。”何敬麟说,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我们有了更大的发展基础,才能吸引不同类型的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来到澳门、来到湾区。
作为中国和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合作方面,中国是葡语国家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近年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经贸合作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不断延伸。
何敬麟表示,未来,澳门应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加强民间合作,面向葡语系国家引进企业。与此同时,立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让更多葡语系国家的人才通过澳门,走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走进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