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民杨女士向媒体反映,其通过中公教育线上平台报名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后,遭遇退费难题。两年来,她多次通过投诉平台、仲裁程序维权,但机构提出的“分期退费”或“实物抵债”方案均未兑现,1.3万元退款至今悬而未决。
线上签约成“空头支票”:
退费流程陷僵局
据杨女士提供的电子合同及缴费记录显示,2023年6月,她通过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号报名公务员考试“协议班”,实际支付学费17800元。合同条款明确约定“未通过考试退还13000元”。同年考试结果公布后,杨女士按流程提交退费申请,但中公教育以“排期进行退费打款”为由拖延退款。
“每次催问,客服都说在排队审核,后来干脆提议用商品抵债。”杨女士补充,2024年8月,中公教育指定的退费专员在电话沟通中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分20期退还13000元,但需重新签订补充协议;二是以线上商城的课程折抵,同时附赠二手苹果笔记本电脑。杨女士要求分期退款后,对接人员承诺将补充协议发送至其公众号账号,但此后协议未发,电话亦无人接听。
跨城维权遇阻:
部门回应凸显监管盲区
杨女士介绍,其合同签署、缴费及课程交付均通过线上完成,合同主体为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实际学习过程中未参与任何线下课程。
2024年3月,杨女士先后通过深圳市12345、北京市12345投诉。深圳市罗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回复称,已转交区消委会调解,但中公教育深圳分公司以“北京总部资金情况不明”为由拒绝调解,最终终止调解并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北京市教委则回应,中公教育并非其审批的培训机构,但已联系公司负责人督促解决,因杨女士报名地为深圳,需属地协调。
“即便仲裁胜诉,最后也可能拿不到钱。”杨女士表示,仲裁费用高达1万元,维权成本已接近退款金额,令她陷入两难。
截至发稿,中公教育未对杨女士个案作出回应。深圳市消协呼吁,消费者谨慎选择预付费课程,签订合同时明确退费细则,避免权益受损。
记者:蔡雄彬
编辑:吴俊霞
校审:施冰冰、马丹、何畅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