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多个新媒体展览正在深圳展出 科技幻境折射人文思考

多个新媒体展览正在深圳展出 科技幻境折射人文思考

分享

最近在深圳有着多个新媒体艺术展,新媒体艺术为什么越来越火,人们如何更好地融入新媒体艺术中?

 

郭城《嘴工厂》

年轻艺术家成主力

有人将新媒体艺术称为“互联网下的宠儿”,的确如此。新媒体艺术产生于数字媒体时代。它的时代性对从事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们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专业就好比房子的地基,想要盖好房子,仅有艺术显然不够,它需要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实现交叉,最终实现目的。

国内的多数新媒体艺术家都是年轻一代,从70后、80后到90后非常活跃。比起前辈来,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对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几乎信手拈来,不仅拥有丰富的创作主题,而且创作手段上也更自由。

“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的策展人胡斌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次展览中,他所选择的艺术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有良好的学院教育背景,而且又去海外深造。这一代年轻人是“电子人”。从小玩的是电子游戏,很早就进入互联网,频繁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实践与参加展览,对新媒体艺术不仅有经验优势,而且与世界的艺术潮流接轨。

持续到第四年的“在路上”学术展则从史学梳理的角度出发,从以70后、80后为主要创作力量的领域切入,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与梳理。“‘70后’、‘80后’是在新媒体时代中长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由‘大时代’向‘小时代’回归的转折点。其创作观念和形态更为多元,也更容易与新媒体艺术关联。”该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之一朱小钧这样告诉记者。

年轻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都有各自迥然不同的风格,很难从他们中找到雷同的部分。他们往往对科技将人类带去何方表示一种“不确定”或者“不安”。譬如,“在路上2017”展览中,任远带来的作品是一段5分5秒的数字影像《人类=寂静》。这是一部基于代码生成的影片,整个作品的创作是建立在任远对哲学、科学、艺术的研究基础上,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问题的探索;在年轻艺术家郑达眼中,媒体艺术更像是“一剂电子的麻醉剂”,对此要保持清醒。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责任编辑:陈晓玲]